bbin体育足彩_bbin新体育平台-客户端下载

图片

图片

【文史天地】《龙泉宋韵》连载(十二):桥、阁、亭、堂
发布日期: 2025- 05- 15 信息来源: 龙泉市政协办公室 浏览次数:

编者按

近年来,龙泉市政协注重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,创新载体丰富文史新成果,于2023年编辑出版了龙泉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《龙泉宋韵》。

《龙泉宋韵》以历史文献典籍、地方志乘家谱为依据,以历史传承和遗存、遗址为佐证,采用文史资料“三亲”整理、挖掘和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,去芜存精,订正错讹,还原史实。全书共分沿革地理、姓氏文化、学校教育、历史名人、特色建筑、风雅龙泉、工艺特产、民俗风情等8章23节,深入挖掘龙泉深厚文化底蕴,全面展现龙泉宋韵风貌。

该书的出版发行,将激发龙泉人民热爱家乡、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保护古城的自觉担当,进一步增强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,还必将为“全面复兴剑瓷之都、奋力打造品质龙泉”注入澎湃文化动能和硬核文化力量。

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政协bbin体育足彩:建设“书香政协”的工作要求,更好地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在“存史、资政、团结、育人”方面的重要作用,现将编纂的《龙泉宋韵》予以连载,敬请关注。

本期刊登第五章第二节《桥、阁、亭、堂》。

第二节 桥、阁、亭、堂

济川桥、留槎阁

 清顺治版《龙泉县志·卷二·建置》记载:

济川桥,在县治大市南,跨双溪,枕中洲,垂南北两岸。旧名“清化”,宋何执中易今“济川”,米元章书额。绍兴二十八年(1158),邑儒张津倡募重建,侍郎季南寿记。岁久摧圮,邑令袁倬委僧智伦改葺。

按此记载,济川桥原名清化桥,何执中改为济川桥,由米元章即米芾题写“济川”。清乾隆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一二收入明代王应宣于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撰写的《济川桥记》:

吾龙据栝上游……治南大溪襟绕,波心涌沙成洲……旧有桥横亘其上,而附桥为阁,巍然杰立于洲中。苏东坡题其阁曰“留槎”,米元章题其桥曰“清化”,续太宰何公执中易名“济川”……

清乾隆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一二收入清代范承谟(1624—1676)于清康熙九年(1670)撰写的《题僧人等惟募修盘桥缘簿疏》:

……龙泉治当万山,而双溪带其南……昔人为之桥者,跨溪枕洲,横亘巨丽,盖欲存诸永久。而米元章题其桥曰“济川”,苏子瞻榜其洲之阁曰“留槎”,邑遂以为名胜……

何执中(1044—1117)与米芾(1051—1107)为同时代人。米芾多次在京城任职,宋熙宁二年(1069),米芾为秘书省校书郎,翌年(1070)外放。宋崇宁二年(1103),任太常博士、书学博士。翌年(1104)知无为军。宋崇宁五年(1106),为书画学博士,礼部员外郎。何执中自宋绍圣三年(1096)后,一直在朝廷中为官。米芾任书学博士时,何执中为吏部尚书。何执中对米芾的书法、诗文非常推崇,“不独仰其翰墨,尤服造语之工”。因此,何执中改“清化”为“济川”,米芾的题榜应该是“济川”。

说到济川桥,留槎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,因为宋代的济川桥、留槎阁是一体的。桥飞架南北,阁立在桥中间的留槎洲上。清顺治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二记载:

留槎阁,在县治南济川桥上。宋苏轼书榜,陈舜俞题诗,时谓阁之雄伟、字之道劲、诗之警拔号“三绝”。

留槎阁的最早记载,见季南寿的《留槎阁记》:

南寿儿时,喜诵古篇章。一日,先君口授以留槎阁之什,断章云:“凭谁为问槎边客,未必无人犯斗牛。”击节叹赏久之。敢问阁安在?曰:“吾邑有济川桥焉。桥之中涌沙成洲,而附桥为阁,杰立于洲之上也。”赋是诗者为谁?曰:

“贤良陈公舜俞也。”想是阁之雄伟,味诗辞之警迈,固知名非虚得也。先君又曰:“是名也,大书于颜,笔势道劲,邑人歆艳,与其诗并阁,号‘二绝’。”问题其颜者谁耶?则曰:“眉山先生苏轼也。”自是,益跂慕,愿造焉而寄目。后十年,隶籍于县庠,暇日登临,令人缥缥然意气飞扬,而徘徊不忍舍。追思二公足迹不一至,其标榜之深切,模写之巧妙,周尽厥美,若亲见之,岂有得于冥冥而与造物者为一乎?窃谓天地有英特清迥之气,尝融结于山川。山灵川后往往呵护闊匿,不肯呈露,必得鸿儒硕生以汗墨藻绚为之摘张,不容靳啬,乃效为祥瑞,播为景物,钟为公卿,于斯阁概见矣。古者以洲为吉祥,诹验表表。邑之水自西南二溪而下,发源深。桥之上,流则合为一,不数百步,突然有灵洲特起,溪分左右,虽支流有满除,而此不与之增损,隐如鳌负,其广袤未易以寻丈计。佳木修篁,林矗乎其上;渔舫贾舸,徙倚乎其侧;烟霭出没,鸥鹭伏见,望之若瀛洲然。故当时指为沙堤之兆,意必有拜相者,载于里谣。未几,清源何太宰首叶是谶,为一时王公大人。厥后,登宥庭,联袂从影,缨要津者相望。阴阳家以阁之倚桥,颇似今之朝冠,兹又嘉谶也。苏眉山第取其景胜,仿佛仙槎至是,而容与不论其地灵人杰,自然契合,有可以前知者。无何厄于寇燎,尺橼不遗,将一新而谋屡不集。进士张津,以胶庠之英,慨然为之倡,士庶翕从,莎刍彦时有干翮出,力董厥事,不浃岁而落成,实绍兴二十有八年(1158)冬十月也。书来以记文为请,且持不腆之辞,载其名附二公之后以行远,窃有荣耀,南寿之幸愿也。乃承命辑见闻颠末而并书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清乾隆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一二)

季南寿家在离城10里的宏山,孩童时,父亲以陈舜俞题留槎阁的诗歌对其启蒙,并讲授“乡土”知识,使季南寿对济川桥、留槎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少年时,季南寿到县学求学,曾登临过留槎阁。登高眺望,远山近景尽收眼底,季南寿体味到陈舜俞诗“凭谁为问槎边客,未必无人犯斗牛”的高远意境,同时也领略了苏轼题榜的“深切”。

从功用来讲,桥是必需品,而阁就是非需品了。按常理推断,先有桥,后有阁。清乾隆版《龙泉县志·卷一·舆地》记载:

留槎洲,在大溪之间,袤二里许,广不盈十丈。双流夹逝,而洲峙于中。其上有阁,当洪涛滥觞之时,台阁与林木蜿蜒波心,似欲浮动,有长鲸出波奔冲霄汉之势。宋乡宦何才翁泛西湖,偶谈及此。太守苏东坡喜曰:“得非张骞氏之槎乎?”书“留槎阁”三字贻之。陈舜俞为诗,遂名播当世。谶云:“灵洲到市上,龙泉出宰相;灵洲到寺前,龙泉出状元。”正谓是也。

何才翁是何琬的父亲何之奇,未取功名,也未履宦。清顺治版《龙泉县志·卷五·选举·恩例封赠》记载:

何之奇,以子琬贵赠中散大夫。

何之奇与何执中的祖父何咸遂(988—1040)同辈,属于有学识的乡绅,《清源郡何氏宗谱》记载:

《之奇公题济川桥留槎阁诗》:琬公之父,郡王之师也……

何之奇生卒年不详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九一记载:

元祐元年(1086)十一月壬申,朝请郎、行鸿胪寺丞何琬为江南西路转运判官。先是,琬自通判秦州除淮南东路常平,到任未几,提举官俱罢。除常平在元丰八年(1085)十一月七日,罢提举在元年(1086)闰二月二十八日……琬为提举官三月而罢,自替罢扶持老父,牢落都城,方又远涉重江,何独不幸也……何琬本两浙处州人,父年七十八岁,伏望圣慈详择,特降指挥,除琬一近乡差遣……

按此记载,宋元祐元年(1086),何之奇78岁,随何琬在“都城”开封,其出生之年当在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左右。

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,一次是通判,宋熙宁五年(1072)至宋熙宁七年(1074)在任;一次是知州,宋元祐四年(1089)至宋元祐六年(1091)在任。

陈舜俞(1026—1076),字令举,秀州(浙江嘉兴)人。宋庆历六年(1046)进士,任明州观察推官、天台从事等。宋嘉祐四年(1059)获制科第一,授光禄丞、秘书省著作佐郎、签书寿州判官等职,后弃官归隐。宋熙宁三年(1070)复出,任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,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革,被贬谪监南康军盐酒税。宋熙宁五年(1072),再次弃官归隐。宋熙宁七年(1074),王安石罢相,复出为官。八年春,王安石再次拜相,重遭贬谪。宋熙宁九年(1076)病逝。陈舜俞有《留槎阁》诗:

闻说欧川似沃洲,一溪分作两溪流。

长桥跨岸虹垂地,高阁凌空蜃吐楼。

浩荡乾坤供醉眼,凄凉风雨送行舟。

凭谁为问乘槎客,未必无人犯斗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《都官集》卷一三)

“闻说”,说明陈舜俞未来过龙泉,听人描叙,写了此诗。按照陈舜俞的生卒年来分析,此诗写于熙宁九年(1076)前。诗中的“乘槎客”,典出晋代张华的《博物志》“乘浮槎到天河”,后世文人多以“乘槎”比喻青云直上,入朝为官。苏轼有《鹊桥仙·七夕送陈令举》:

缑山仙子,高情云渺,不学痴牛呆女。凤箫声断月明中,举手谢、时人欲去。

客槎曾犯,银河微浪,尚带天风海雨。相逢一醉是前缘,风雨散、飘然何处?

陈令举,即陈舜俞。苏轼此词的写作时间为宋熙宁七年(1074),《施注苏诗东坡先生年谱》记载:

……按先生作《勤上人诗集序》云:熙宁七年,余自钱塘赴高密。又按先生《辛未别天竺观音诗序》云:余昔通守钱塘移莅胶西,以九月二十日来别南北山道友。乃知先生以秋末去杭。按先生《记游松江说》云:吾昔自杭移高密,与杨元素同舟,而陈令举、张子野皆从余,过李公择于湖,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。夜半月出,置酒垂虹亭上……

按上述记载,《县志》记载的何才翁泛舟西湖得苏轼题榜、陈舜俞题诗的记载有误。苏轼任杭州“太守”是宋元祐四年(1089),陈舜俞已去世13年。那么,有没有可能陈舜俞题诗在前,苏轼题榜在后呢?楼钥的《跋袁光禄(毂)与东坡同官事迹》记载:

元祐五年(1090)停杭州,东坡为郡守,相得欢甚。有迓新启事:坡书龙泉何氏留槎阁;记介亭唱和诗:坡次韵二诗,一谢芎椒,一为除夜,如“别乘一来,风月平分破”之词,最为脍炙,正为公而作,则其宾主之间风流可想而知也……公之五世孙標录公与东坡同官事迹及丰公所为铭,谓钥书于后……(《攻媲集》卷七七)

宋元祐五年(1090),曾任龙泉知县的袁毂任杭州通判,将女儿嫁给钱塘县尉何志同。知州苏轼与袁毂虽为上下级,但诗词酬唱,交谊很深。袁毂的五世孙袁標(1150—1213)将苏轼和袁毂一同为官时的诗词及交往事迹汇编成册,请楼钥(1137—1213)作跋。

相比于《龙泉县志》,楼钥的记载应该更加靠谱。楼钥在跋里将“坡书龙泉何氏留槎阁”和“坡次韵二诗”作为苏轼和袁毂交往的重要事情。其中“坡书龙泉何氏留槎阁”透露出几个信息:

一是苏轼题榜是在“太守”任上,是袁毂让苏轼题榜的,而委托袁毂的,应该是女婿何志同,或何氏族人。

二是济川桥上为行人躲雨、歇息原本建有阁,苏轼题榜时,留槎阁由龙泉何氏出资新修的。宋元祐五年(1090),何执中远在北京任大名府国子监教授,何琬在开封户部郎中的任上。此时何氏在龙泉已成望族,何执中的胞弟何执文、何琬的胞弟何矇、何璞等留在龙泉。为祈盼何氏青云直上,结合民间流传的“沙堤之兆”,采纳“阴阳家以阁之倚桥,颇似今之朝冠”,何氏族人捐资修建桥上的阁。

济川桥与留槎阁一直存续到清代末年,桥为便民,又似官帽两翼;阁为“文脉”所系,耸立洲上,有如“朝冠”,成为悬梁苦读的士子们的膜拜之所。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)龙泉县教谕陆国栋撰《重举留槎阁文帝春祀序》记载:

从来士子之禄籍掌于文昌,而世之范金以事者,往往多在重楼杰阁之巅……龙邑留槎阁踞灵洲之上,凌摩霄汉,俨若鳌负,向奉帝君像于其上……(清光绪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一二)

何氏始建留槎阁,《县志》记载不详,清同治三年(1864),重修济川桥,处州郡守清安撰《重建济川桥记》:

……县治南门外有桥名“济川”,为往来要津……桥之旁有阁曰“留槎”,创自宋邑人何太宰,时苏文忠公为题其额,诚一邑胜观也……(清光绪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一二)

龙泉境内溪壑纵横,跨溪而建的桥随处可见。除济川桥外,明成化版《处州府志》卷一三记载:

披云桥,在光孝宫北。何公澹书榜,今名“通仙”。

上旌桥,在县市。

桂枝桥,在县东。

稽圣桥,县东二里。

马步桥,县东五里。

松涧桥,县南二十里。

镇安桥,县南二十五里。

豫章桥,县南二十里,又名“安定”。

梧桐桥,县东十五里。

白雁桥,县东三十五里。

道泰桥,县东四十里。

松衢桥,县西四十里。

阴田桥,县西四十里。

飞溪桥,县南四十五里。

盖竹桥,县西五十里。

山下桥,县西五十里。

新丰桥,县西五十里。

横溪桥,县西五十里。

丛绿桥,县西五十五里。

榆溪桥,县南五十五里。

大梅桥,县西南六十里。

小梅桥,县南七十里。

黄柚桥,县南六十五里。

西岸桥,县南六十里。

查田桥,县南六十里,又名“跨虹”。

最高亭

最高亭,又称最高轩。清光绪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二记载:

亭在治后九姑山西,尽得一邑溪山之胜。旧传,有人手足挛甚,忽遇异人于此,药之而愈。因创庵于上,名曰“道庵”。宋治平(1064—1067)初,邑令范纯孝作亭,后姚毂增修,易为轩。周庄记之。

九姑山在县衙北,清乾隆版《龙泉县志·卷一·山水》记载:

九姑山,在旧县治北,距百余步。相传昔有县令某,丧及九女,咸葬此山,因名“九姑”。宋邑令范纯孝建亭于山西,匾名曰“最高”。

最高亭由知县范纯孝始建,登亭远眺,龙泉县城山水风光尽收眼底。范纯孝建亭的原因,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·方舆汇编·职方典》记载:

(处州府山川考)龙泉县九姑山,在县治北百余步,昔县令某,九女葬此,因名。堪舆家谓有龙首像。宋邑令范纯孝建亭于上,匾曰“最高”。

宋靖康元年(1126),知县姚毂兴修蒋溪堰,开凿云水渠,又兴修最高亭,改亭为轩,教谕周庄撰《最高轩记》:

治平初,南昌范纯孝为剑川令,策杖得九姑山作亭,遂为括苍胜游绝冠。绍圣(1094—1098)间,衢人袁希仲,暨崇宁(1102—1106)间邑人继作。厥后,弦歌弗嗣,亭废不修,垂三十年。斋川姚公为县,又新之。亭负鹤岭,阴崖薄云,青壁斗绝,下控石马,重复百里,势决奔浪,横倚县治西北隅,骧首寥廓,间若孥紫雾欲腾去,而亭特峙其上。昔青囊氏欲售其术,辄附会而言曰:“头角奋,异人出矣。”宣和六年(1124),公治多暇,坐日照堂,隐几频望,苍翠森如。

遂拉僚友,却尽支顾,临绝顶四顾而兴叹。命诛藤蔓,裴徊旧址曰“凭虚”,高峰泠然,御风蓬壶游也。乃饬能吏董其役,未几告成。檐跳白日,顶摩苍穹,皎皎飞出,空际岩壁溢秀,烟霞涨彩不动容色,灿金碧丹腹于颓垣茨棘之间。云山千里,松竹万家,景与目共,岂能赋者足以诧美哉。为是游者,将抗怀远览,飘飘凌云,必有抟扶摇九万,踵前人遐辙,随公绝尘,以遂最高之名。因酌酒为公寿,且祝曰:潭潭紫府,槐荫清昼。他日尚能眷怀于兹,以慰告吾人之思否?靖康改元(1126)四月十五日记。(明成化版《处州府志》卷一四)

亭,有顶无围墙,一般只有一间的建筑物。轩,有窗的廊或小屋。范纯孝建的是亭,姚毂建的是轩。

 籍桂堂

宋治平四年(1067),龙泉吴深、鲍强、鲍康尧、季裒、吴克登丁未科许安世榜进士。此科处州惟龙泉5人中进士,一时间轰动处州城乡,龙泉县县民更是欢欣鼓舞,在济川桥东面建“五桂亭”,将5人名字书写其中。宋绍圣中(1094—1098),知县唐梦得和乡绅江通改建为“籍桂堂”,将龙泉县考中进士之人的名字都题写其上。此后,籍桂堂几次迁建,清顺治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二记载:

籍桂堂,在县东崇因寺左,大溪之崖。宋治平四年(1067),吴克、季哀等五人登进士第,建五桂亭以题姓名。绍圣中,邑人江通更建籍桂堂。绍兴十八年(1148),邑令叶绾迁最高轩并为之记。隆兴改元(1163),徐文纪以其亭复,移于旧,侍郎季南寿记。隆兴三年,邑令黄尧揆修,参知政事何澹书额。庆元戊午(1198),邑令傅兆同进士季损之临水增建新阁。

此条记载有两处错误,隆兴年号总共只有二年,没有“隆兴三年”。何澹于宋乾道二年(1166)考中进士,宋庆元二年(1196),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。

清光绪版《龙泉县志》卷二在抄录旧志时,错得更离奇:

籍桂堂,在县东崇因寺左,大溪之崖……隆兴改元(1163),徐文纪以其亭复移于旧侍郎季南寿宅……

“记”和“宅”,一字之差,谬以千里,有人以此为据,说籍桂堂迁移到季南寿旧宅。实际情况是:宋靖康元年(1126),姚毂改建“最高亭”为“最高轩”;宋绍兴十八年(1148),籍桂堂被大水冲击,叶绾将之移到最高轩;宋隆兴元年(1163),徐文纪将最高轩复建为亭,将籍桂堂迁回原址重建,并请季南寿撰写《籍桂堂记》:

进士盛于唐之贞观(627—649)。宋自龙德(921—923)以来,杏园宴后始诣慈恩塔下书名,荣初命侈后观也。自时厥后,上国俊游循用以为故事,无敢坠失。至十室之邑,能挹其流风大书特书不一二书,则惟吾邑有焉。邑之南长桥稍东,旧有堂曰“五桂”,为治平四年(1067)榜中人作也。先达无记,后来不继。绍圣(1094—1098)中,邑大夫福唐,唐梦得意最少之谓弗可训。于是迁升即崇辟小为大取,凡士之由是而升于天子者,书姓名壁间。更名籍桂堂,则其旧也。中更累政,弗克嗣初,因以堕圮毁驰,鞠为圃畦且二十年。绍兴(1131—1162)初载,汪侯汝则实起度而新之。其栋宇之壮,书刻之严,后先相望无所与让。十四年(1144)夏大水,堂以陆危,随流荡析。邑之故老过之,颦蹙喟叹,学士相语或气弗膺,行道之人亦为之顾步不前。既阅岁矣,今大夫杨侯德光因人之欲,以政之余暇谋攻其旧。贰令武侯晞颜实相成之,聚工于夏之四月,越五月某日遂休庶役。大夫以书来谓南寿:桑梓士宜详其故,俾书成事。南寿固辞弗获,则推其本意,叙之曰:“古之为治者,必本风化,民皆回心向道,故不肃不严而教成民治。”后之为治,率从事于簿书。期会之间,民不知古,莫有廉耻愧厉之心,虽三令五申,严刑峻罚,而民益骄以肆,治益以不理。今失此堂,非以为观美也。时有来者寓目于斯,思夫人声华之美,事业之富大,而垂绅正笏,致君尧舜之上。小而剖符绾墨,措俗成康之隆。有荣耀焉,则必洋洋动其心,退而勉于学。孔子曰:“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。”此其所以为向道之方也与。南寿故本二侯之意,以书堂之岁月。若夫木瓦涂艘之饬,崇深广狭之度,溪山面势之胜,登临瞻赏之乐,则非堂之所有,事其可略也。

(明成化版《处州府志》卷一四)

按季南寿的记载,此次重建籍桂堂,是知县杨德光动议,佐官武晞颜具体负责。“杨德光”系“杨德先”笔误。宋代马纯《陶朱新录》记载:

龙泉宰河阳杨仲京,字德先。云:崇宁丙戌(1106)冬夜半,忽闻满街悲号,声甚哀。窥之,见群狐百余,悲鸣奔突,由南门而出。明年秋大水,汴渠溢,逆流横溃,河阴被浸。至宣和乙已(1125)冬,狐复如是。邑人皆忧水患。明年,金人渡河。

宋绍圣中(1094—1098)籍桂堂建成后,成为龙泉士子们的景仰之地,他们在学习的暇余到此,看到墙壁间一个个登科进士的名字,心中不断地鞭策自己,有朝一日,要让自己的名字写到上面。后来进士登科成为太宰的何执中在蟾宫折桂前,曾来过这里,并有诗自勉。《清源郡何氏宗谱》收入《郡王题籍桂堂》诗:

满眼云山一双舟,桂堂独坐几春秋。

主人对客真严峻,夜月依神约遨游。

有意来游解百忧,轩窗倒影砥中流。

当年著作超班鹭,异日声称迥出虬。

籍桂余香万古浮,四方文物聚东州。

名登翰苑钦魁士,迹载虚堂显佑侯。